科学发展催生深刻变革
——再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之五
发布时间:2012-10-08 浏览次数:
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。科学发展,是当今中国鲜明的时代主题。
旗帜引领方向,道路推动发展,目标凝聚力量,状态决定作为。
河南这些年来之所以务实发展稳步前行,就是因为坚持了科学发展;河南选定“两不三新”三化协调的这条路子,就是因为贯彻了科学发展。
选择这条路子,是河南顺应时代要求,顺应发展趋势,顺应群众期盼的为民之路。
我们正在走的这条路子,是解“三农”难题,破“二元”桎梏,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变革之路。
科学发展催生变革,变革推动科学发展。
从科学性上看,变革须坚持以人为本;
从规律性上看,变革应体现必然要求;
从实践性上看,变革来自倒逼压力;
从实效性上看,变革才有共同富裕。
沿着这条为民之路、变革之路、科学发展之路坚定前行,河南城乡必生沧桑之变,古老中原必将焕然一新。
(一)一场直面“三农”难题的中原突围。
地处中国之中,河南无疑是最具“中国特色”的地方。华夏农耕文明的底色,河南最厚重、最凝重,也最沉重。
改革开放三十年一路艰辛探索,成绩斐然。但时至今日,农业农村农民问题,河南仍很集中;城乡二元结构矛盾,河南仍很突出;“三化”协调发展任务,河南任重道远。
对河南而言,只有针对“三农”的变革,才是最深刻的变革;只有破除二元结构的变革,才是最彻底的变革;只有实现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变革,才是最现实的变革。
今天,在这片先民们生息劳作了数千年的沃野上,一场改变千百年来农民传统生产生活生存方式的大变革风生水起,激荡演绎着新的“乡村奇迹”。
千千万万的河南农民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潮头。
(二)一个破解“二元”困境的河南共识。
马克思曾经说过,一切都取决于人们所处的历史环境。
河南的变革之路,充满着探索的勇气、开拓的精神和理性的抉择。
从科学性上看,变革须坚持以人为本。利益需求的得失是决定民心向背的根本因素。农民渴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,城里人渴望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。人民期盼变革,敢问路在何方?
从规律性上看,变革应体现必然要求。生产力发展需要变革,生产关系落后阻碍变革,生产方式落后难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。规律昭示变革,敢问路在何方?
从实践性上看,变革来自倒逼压力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河南面貌要根本改变,主要矛盾要集中破解,区域竞争要有所作为,中原崛起要落地生根。发展催生变革,敢问路在何方?
从实效性上看,变革才有共同富裕。当今时代,人民群众热盼共享改革发展成果,解决收入分配问题,实现公平公正。差距亟待变革,敢问路在何方?
旗帜引领方向,道路推动发展,目标凝聚力量,状态决定作为。
河南这些年来之所以务实发展稳步前行,就是因为坚持了科学发展;河南选定“两不三新”三化协调的这条路子,就是因为贯彻了科学发展。
选择这条路子,是河南顺应时代要求,顺应发展趋势,顺应群众期盼的为民之路。
我们正在走的这条路子,是解“三农”难题,破“二元”桎梏,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变革之路。
科学发展催生变革,变革推动科学发展。
从科学性上看,变革须坚持以人为本;
从规律性上看,变革应体现必然要求;
从实践性上看,变革来自倒逼压力;
从实效性上看,变革才有共同富裕。
沿着这条为民之路、变革之路、科学发展之路坚定前行,河南城乡必生沧桑之变,古老中原必将焕然一新。
(一)一场直面“三农”难题的中原突围。
地处中国之中,河南无疑是最具“中国特色”的地方。华夏农耕文明的底色,河南最厚重、最凝重,也最沉重。
改革开放三十年一路艰辛探索,成绩斐然。但时至今日,农业农村农民问题,河南仍很集中;城乡二元结构矛盾,河南仍很突出;“三化”协调发展任务,河南任重道远。
对河南而言,只有针对“三农”的变革,才是最深刻的变革;只有破除二元结构的变革,才是最彻底的变革;只有实现“三化”协调发展的变革,才是最现实的变革。
今天,在这片先民们生息劳作了数千年的沃野上,一场改变千百年来农民传统生产生活生存方式的大变革风生水起,激荡演绎着新的“乡村奇迹”。
千千万万的河南农民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潮头。
(二)一个破解“二元”困境的河南共识。
马克思曾经说过,一切都取决于人们所处的历史环境。
河南的变革之路,充满着探索的勇气、开拓的精神和理性的抉择。
从科学性上看,变革须坚持以人为本。利益需求的得失是决定民心向背的根本因素。农民渴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,城里人渴望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。人民期盼变革,敢问路在何方?
从规律性上看,变革应体现必然要求。生产力发展需要变革,生产关系落后阻碍变革,生产方式落后难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。规律昭示变革,敢问路在何方?
从实践性上看,变革来自倒逼压力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河南面貌要根本改变,主要矛盾要集中破解,区域竞争要有所作为,中原崛起要落地生根。发展催生变革,敢问路在何方?
从实效性上看,变革才有共同富裕。当今时代,人民群众热盼共享改革发展成果,解决收入分配问题,实现公平公正。差距亟待变革,敢问路在何方?
机遇和压力需要我们把握时代大势,集中人民智慧,从“转变领导方式”入手,从“转变发展方式”切题,在省情和民情的交会点上变革图新,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与深厚民意的“河南共识”。
省九次党代会郑重宣告了这一共识——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、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、新型工业化为主导、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“三化”协调科学发展之路。
(三)选择这条路,源于不转不行的现实忧患。
转变发展方式,是现代化进入一定阶段各国都无法回避的挑战。对于“三农”大省的河南来说,更是一场相当艰难的“大考”。
“工业上去了、粮食下来了;经济发展了、环境毁掉了”的老路子,我们不能走。科学发展所需要的是“两不牺牲”。
“走了一村又一村,村村像城镇;走了一镇又一镇,镇镇是农村”的老路子,我们不能走。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是城乡统筹、城乡一体、产城互动、节约集约、生态宜居、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。
“三高一低”、“傻大笨粗”、“拉个院墙就是厂”的老路子,我们不能走。现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是高科技、信息化、效益好、能耗低、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。
“一亩地里做道场,两亩地里奔小康”的老路子,我们不能走。粮食安全保障所需要的是集约化、标准化、组织化、产业化程度高的新型农业现代化。
“各弹各的琴、各唱各的调”、“长腿只管跑、短腿顾不了”的老路子,我们不能走。又好又快发展所需要的是有机结合、相辅相成、互促共进的“三化”协调。
我们走的是革故鼎新之路,它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,筑基于历届省委、省政府的持续探索,得益于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,肇始于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之方略,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观念、发展模式和社会脉动。
一个支点,或许可以撬动地球。一条新路,正在真实地改变着河南。
(四)选择这条路,着眼于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。
河南的决策者深知:没有体制机制的突破,就不会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;没有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,就没有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性改变。
人们发现,省九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,新型城镇化前所未有地被摆在了“三化”的引领之位。
这看似表达顺序上的简单调整,却是新时期新阶段河南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,蕴含着科学发展的深谋远虑。它意味着,新型城镇化如同一座“金桥”,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,有利于工业化壮大集群上水平;一头接着新型农业现代化,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拓展空间上规模。纲举目张,“三化”并举。它还意味着,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战略基点,以点带面,必然带来全局性的重大突破。
一位著名专家说,河南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,继“大包干”、“乡镇企业”、“村民自治”、“农民工进城”、“股份合作制”等“十大农民创造”之后,又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时代创举。
(五)理念思路变革,凸显以人为本。
当农民的儿子生下来就是农民,当农民进城当了工人还被称为“农民工”的时候,人们在困惑中不禁要问:身份差别何时变?
当农民收入明显增加,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的时候,人们在忧虑中不禁要问:贫富分化何时了?
当城里人享受着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,而农民却“望梅难止渴”的时候,人们在纠结中不禁要问:不平等待遇何时消?
当城市居民可以抵押贷款购房,而农民在自家宅基地上建房却没“房本”的时候,人们在无奈中不禁要问:有房无价何时休?
所有这一切,给我们提出的是严肃而重大的问题:什么是以人为本?为什么要以人为本?怎样实现以人为本?
把城市和农村同时放在科学发展这张棋盘上,我们就是要城乡居民一视同仁,公共服务均等分配,权利权益公平公正,实现人的全面发展。
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,把四级城镇体系扩展为五级城乡体系,我们就是要城乡两篇文章联起做,跳出“三农”解决“三农”,让农民就地市民化、农村就地城市化、农业就地产业化,让农民“无产”变“有产”。
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,我们就是要城乡融合、工农融合、产区融合、经济社会融合。
这就是河南,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最实际、最生动、也最深刻的回答。
(六)生产方式变革,农民身份转换。
人多地少的矛盾,分散经营的限制,让河南农民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,咋折腾也脱不了贫,咋摆弄也发不了财。
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,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集中,实现集约经营、规模开发,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效益,农业最终将变成产业。
从土地上走出来的大批农民,可成为“职业农民”,更多的可转化为产业工人,为二、三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,为拉动内需提供充足的消费终端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,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转换身份、体现价值、实现梦想。
(七)生存方式变革,田园社区文明。
农村脏乱差多年积弊,农民盖房子各顾各家,结果是院里窗明几净,院外杂乱无章,只见新房,不见新村。
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,打破旧格局,规划新社区,就能使分散的农村人口和资源得以集聚,生产要素流动起来、基础设施延伸下来、公共服务覆盖过来、现代文明辐射开来,农民在社区里就拥有水、电、气、暖、电话宽带,拥有超市、医院、学校、娱乐场所,成为“不进城的市民”。
安居了、乐业了、遂心了,谁还愿离乡背井谋生?有人问、有人管、有人帮,谁还愁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不能迎刃而解?
(八)社会管理变革,乡邻和睦安康。
“王村”、“张庄”、“刘寨”……河南村庄的命名,有很多源自当地人口最多的姓氏,社会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亲情、乡情和友情连接的基础网络来实现。
新型城镇化引领下的新型农村社区,不涉及长距离、大规模的流动和搬迁,不破坏现有本土文化特色,不割裂现有农村社会关系纽带,传统社会中普遍珍惜的乡村文化基因将得以传承,普遍认同的管理网络将得以存续。
新型城镇化引领下的新型农村社区,公共服务将覆盖,管理功能更完善,管理水平要提高,这将带来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向社区化、制度化、科学化的转变,由此将带来必要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的加快建设。
(九)生活方式变革,这边风景真好。
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,大多数河南农民都会过上这样的日子:
清晨,从漂亮宽敞的单元楼出来,在社区的早点摊儿吃放心早餐,到附近的产业集聚区或社区的“乡村车间”上班,像城里人一样,尽享工作创业之乐。
傍晚,到社区超市买买菜,到幼儿园接接孩子,到林阴道上散散步、健健身,像城里人一样,尽享生活恬静之美。
入夜,在自家电脑上上网,与亲朋好友聊聊天,发微博,看大片,像城里人一样,尽享科技进步之便。
周末,三五个好友到社区服务中心写写字、下下棋、跳跳舞、唱唱歌,像城里人一样,尽享文化甘甜之果。
星期
省九次党代会郑重宣告了这一共识——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、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、新型工业化为主导、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“三化”协调科学发展之路。
(三)选择这条路,源于不转不行的现实忧患。
转变发展方式,是现代化进入一定阶段各国都无法回避的挑战。对于“三农”大省的河南来说,更是一场相当艰难的“大考”。
“工业上去了、粮食下来了;经济发展了、环境毁掉了”的老路子,我们不能走。科学发展所需要的是“两不牺牲”。
“走了一村又一村,村村像城镇;走了一镇又一镇,镇镇是农村”的老路子,我们不能走。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是城乡统筹、城乡一体、产城互动、节约集约、生态宜居、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。
“三高一低”、“傻大笨粗”、“拉个院墙就是厂”的老路子,我们不能走。现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是高科技、信息化、效益好、能耗低、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。
“一亩地里做道场,两亩地里奔小康”的老路子,我们不能走。粮食安全保障所需要的是集约化、标准化、组织化、产业化程度高的新型农业现代化。
“各弹各的琴、各唱各的调”、“长腿只管跑、短腿顾不了”的老路子,我们不能走。又好又快发展所需要的是有机结合、相辅相成、互促共进的“三化”协调。
我们走的是革故鼎新之路,它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,筑基于历届省委、省政府的持续探索,得益于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,肇始于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之方略,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观念、发展模式和社会脉动。
一个支点,或许可以撬动地球。一条新路,正在真实地改变着河南。
(四)选择这条路,着眼于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。
河南的决策者深知:没有体制机制的突破,就不会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;没有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,就没有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性改变。
人们发现,省九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,新型城镇化前所未有地被摆在了“三化”的引领之位。
这看似表达顺序上的简单调整,却是新时期新阶段河南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,蕴含着科学发展的深谋远虑。它意味着,新型城镇化如同一座“金桥”,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,有利于工业化壮大集群上水平;一头接着新型农业现代化,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拓展空间上规模。纲举目张,“三化”并举。它还意味着,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战略基点,以点带面,必然带来全局性的重大突破。
一位著名专家说,河南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,继“大包干”、“乡镇企业”、“村民自治”、“农民工进城”、“股份合作制”等“十大农民创造”之后,又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时代创举。
(五)理念思路变革,凸显以人为本。
当农民的儿子生下来就是农民,当农民进城当了工人还被称为“农民工”的时候,人们在困惑中不禁要问:身份差别何时变?
当农民收入明显增加,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的时候,人们在忧虑中不禁要问:贫富分化何时了?
当城里人享受着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,而农民却“望梅难止渴”的时候,人们在纠结中不禁要问:不平等待遇何时消?
当城市居民可以抵押贷款购房,而农民在自家宅基地上建房却没“房本”的时候,人们在无奈中不禁要问:有房无价何时休?
所有这一切,给我们提出的是严肃而重大的问题:什么是以人为本?为什么要以人为本?怎样实现以人为本?
把城市和农村同时放在科学发展这张棋盘上,我们就是要城乡居民一视同仁,公共服务均等分配,权利权益公平公正,实现人的全面发展。
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,把四级城镇体系扩展为五级城乡体系,我们就是要城乡两篇文章联起做,跳出“三农”解决“三农”,让农民就地市民化、农村就地城市化、农业就地产业化,让农民“无产”变“有产”。
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,我们就是要城乡融合、工农融合、产区融合、经济社会融合。
这就是河南,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最实际、最生动、也最深刻的回答。
(六)生产方式变革,农民身份转换。
人多地少的矛盾,分散经营的限制,让河南农民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,咋折腾也脱不了贫,咋摆弄也发不了财。
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,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集中,实现集约经营、规模开发,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效益,农业最终将变成产业。
从土地上走出来的大批农民,可成为“职业农民”,更多的可转化为产业工人,为二、三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,为拉动内需提供充足的消费终端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,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转换身份、体现价值、实现梦想。
(七)生存方式变革,田园社区文明。
农村脏乱差多年积弊,农民盖房子各顾各家,结果是院里窗明几净,院外杂乱无章,只见新房,不见新村。
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,打破旧格局,规划新社区,就能使分散的农村人口和资源得以集聚,生产要素流动起来、基础设施延伸下来、公共服务覆盖过来、现代文明辐射开来,农民在社区里就拥有水、电、气、暖、电话宽带,拥有超市、医院、学校、娱乐场所,成为“不进城的市民”。
安居了、乐业了、遂心了,谁还愿离乡背井谋生?有人问、有人管、有人帮,谁还愁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不能迎刃而解?
(八)社会管理变革,乡邻和睦安康。
“王村”、“张庄”、“刘寨”……河南村庄的命名,有很多源自当地人口最多的姓氏,社会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亲情、乡情和友情连接的基础网络来实现。
新型城镇化引领下的新型农村社区,不涉及长距离、大规模的流动和搬迁,不破坏现有本土文化特色,不割裂现有农村社会关系纽带,传统社会中普遍珍惜的乡村文化基因将得以传承,普遍认同的管理网络将得以存续。
新型城镇化引领下的新型农村社区,公共服务将覆盖,管理功能更完善,管理水平要提高,这将带来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向社区化、制度化、科学化的转变,由此将带来必要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的加快建设。
(九)生活方式变革,这边风景真好。
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,大多数河南农民都会过上这样的日子:
清晨,从漂亮宽敞的单元楼出来,在社区的早点摊儿吃放心早餐,到附近的产业集聚区或社区的“乡村车间”上班,像城里人一样,尽享工作创业之乐。
傍晚,到社区超市买买菜,到幼儿园接接孩子,到林阴道上散散步、健健身,像城里人一样,尽享生活恬静之美。
入夜,在自家电脑上上网,与亲朋好友聊聊天,发微博,看大片,像城里人一样,尽享科技进步之便。
周末,三五个好友到社区服务中心写写字、下下棋、跳跳舞、唱唱歌,像城里人一样,尽享文化甘甜之果。
星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