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做”上下真功——中原经济区“十八谈”之信阳篇
发布时间:2011-05-24 浏览次数:
在“做”上下真功
信 念
(一)人言为信,日升成阳,大别淮水育茶乡。
千百年来,信阳人与茶结缘,因茶而做,日复一日地用心种茶、采茶、做茶,靠勤劳和执著,把毛尖茶做成了最美最靓的城市名片。
斗转星移,春去秋来,变换的是岁月,不变的是信念。
(二)
书记一番点题,信阳人像做学问一样认真学习、锐意创新、潜心实干。经过106天的日夜攻坚和无数次的反复试验,信阳红终于横空出世。
(三)信阳红的诞生,是敢做的经典,她打破了人们思想的误区,创造了高纬度生产红茶的纪录。
信阳红的诞生,是会做的结晶,她突破了传统的禁区,改写了河南不产红茶的历史。
信阳红的诞生,是做好的见证,她冲破了发展的盲区,信阳茶农因加工红茶每亩增收2000多元。
信阳红的诞生,无可争辩地印证了:只要我们把科学的理念转化为务实的行动,扎扎实实地去做,孜孜不倦地去做,满怀激情地去做,小茶叶能做成大产业,小茶叶能做好大民生,小茶叶能做出大文章。
(四)为什么千百年来,我们守着一座座茶山,一片片茶园,一棵棵“摇钱树”,却没有想过开发红茶或其他品种?
信阳红收获的不仅仅是做的果实,还有深深的反思。
曾几何时,我们热衷于以会议落实会议,用文件贯彻文件,会没少开,文没少发,事没落实,说了没做,真做的氛围不浓;
曾几何时,我们陶醉于青山绿水,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,捧着“金饭碗”讨饭吃,谈起优势头头是道,转化优势却不见真招,说得多做得少,想做的欲望不强;
曾几何时,我们留恋于老区、苏区的“红帽子”,向上要资金、要政策、要项目,不善于找市场,想做的事没做成,会做的办法不多;
曾几何时,我们习惯算小账,不会算大账、算长远账,习惯找红头文件,不善变通,该做的没做到位,敢做的勇气不足;
曾几何时,我们满足于过得去,工作标准不高,农业没有催生出大的龙头企业,工业一直是一块没能拉长的短板,中心城市带动乏力,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比较靠后,人均生产总值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0%,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3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