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美家庭事迹材料—景利
发布时间:2015-04-15 浏览次数:
大家都说,我们家是我们这里的“最美家庭”,我们全家真有福气,这话说的一点不假。回想景利自过门起,尊敬老人,照顾孩子,支持丈夫的那些事来,不由不叫人啧啧称赞。我们的家庭是出了名的,左邻右舍提起我们家,没有不竖起大母夸奖的。婆媳关系亲如儿女,夫妻之间,相敬如宾。
1988年,景利和我儿子商量结婚,我们全家就只住着学校一间半的房子,何处做新房呢!关键时候,还是景利解了围。当她了解到我们家的情况后,就对我和她妈说:爸、妈您不必为这事犯愁。结婚虽然是人生大事,但咱也没必要和别人比阔气,论排场。住的条件差,咱就将就着办,婚事简办,不也挺好的吗?一番话,说的我和她妈心里很不是滋味。未过门的儿媳妇多么通情达理呀!在这样的小房子里给孩子办婚事,真也委屈了孩子,可是想想,又没别的办法,就只好听从了儿媳的安排。
景利自进我们家门之后,就用她瘦弱的双肩,担起了这个沉重的负担。我和她妈都已年事已高,且身体不好,她妈曾因高血压住院治疗多日,出院后,医生嘱咐不能再犯,否则将有生命危险。这样的情况,实实在在的摆在儿媳的面前。好在儿媳早有思想准备,她默默地承担着一切。当时,她在航修厂工作,距家太远,做家务实在不方便,她就把家里该换洗的衣服全都搜出来,包裹好,然后带到自己单位,在工作的间隙洗好、熨好,星期六下午,不管刮风下雨,都要赶回家,看一看体弱多病的公婆,临走时,还要再三叮嘱我们要保重身体,不要操持家务,有什么事,等她回来在办。我们俩摊上这样的好媳妇,也着实让我们俩受感动,我就和她妈商量着,能做的活,我们去做,决不留给媳妇。可我们毕竟年纪大,有些时候,力不从心,所以常常是景利星期天一回到家中,便开始了家务大清理,扫院子,抹桌子,置备生活用品,忙得不亦乐乎。我和她妈心疼,就说“歇歇吧,利,刚到家,别累着了自己”。她总是抿嘴一笑,说:“不妨事,年轻人,身子骨硬着呢”。
家庭的和谐,也使儿女们在事业上有了很大进步。儿子鉴宝,后从航修厂小学调至石人山管理处,景利也由原来的工作单位调到县聋哑学校。这样我们一家人总算回到了一起。自从景利调回来以后,我们二老可有多了几层福份。每天早上,都是媳妇起的最早,烧好茶,端到床上,然后洗菜做饭。天天如此,年年如此,我和她妈就再也没有进过厨房。有时候,想想进我们家门时的委屈,总想做点什么,弥补一下我们内心的歉疚,但也总是没有机会。
92年5月,媳妇生小孩,机会来了。我和她妈商量着,要好好伺候伺候俺的孝顺媳妇。我们尽最大的努力,帮儿媳做事,烹茶送水,洗刷尿布。有一次,景利激动地对她妈说:“妈,你们身体不好,还把我照顾的这样周到,我心里真过意不去”。她妈听了,哈哈一笑,说:“咱这不是相互的?我对你好,你对我和你爸也好,这是两好呀”。婆媳二人谈着话,开心的笑了,笑声荡漾在我们温馨的家园。
景利不仅孝敬公婆,而且与哥嫂的关系搞得也很融洽,哥哥原在乡里石坡头小学任教,后来调到张店学校后,就和我们一起吃住,哥哥的儿子张培也来县城上小学了,我们家就又多了两口人,这么老少三代共十口人的大家庭,吃饭,洗衣全凭景利一个人,她和往日一样,默默无闻,任劳任怨,连一句抱怨的话都没有。她哥哥看在眼里,感动在心里,常常在她妈妈面前说:“弟媳心眼好”。后来,嫂子和侄女也来到了县城。我们一家人恩恩爱爱,和和睦睦。有活争着干,吃饭让着吃,在我们这个家庭校园里洋溢着和乐的气氛。后来,大儿子盖房子,景利就把原打算做家具的板材都拿出来做门做窗,并还开导我和她妈说:“大哥暂时有困难,我们不帮忙谁来帮?”就这样工作间隙里,她跑前跑后,出钱出力,终于哥哥盖起了一所新房子,帮哥哥在城里安了新家。
这就是我们的家庭,我们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,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,但是我们全家人遵纪守法,互敬互爱,积极进取、爱岗敬业、乐于助人,家庭和睦、温馨,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。
1988年,景利和我儿子商量结婚,我们全家就只住着学校一间半的房子,何处做新房呢!关键时候,还是景利解了围。当她了解到我们家的情况后,就对我和她妈说:爸、妈您不必为这事犯愁。结婚虽然是人生大事,但咱也没必要和别人比阔气,论排场。住的条件差,咱就将就着办,婚事简办,不也挺好的吗?一番话,说的我和她妈心里很不是滋味。未过门的儿媳妇多么通情达理呀!在这样的小房子里给孩子办婚事,真也委屈了孩子,可是想想,又没别的办法,就只好听从了儿媳的安排。
景利自进我们家门之后,就用她瘦弱的双肩,担起了这个沉重的负担。我和她妈都已年事已高,且身体不好,她妈曾因高血压住院治疗多日,出院后,医生嘱咐不能再犯,否则将有生命危险。这样的情况,实实在在的摆在儿媳的面前。好在儿媳早有思想准备,她默默地承担着一切。当时,她在航修厂工作,距家太远,做家务实在不方便,她就把家里该换洗的衣服全都搜出来,包裹好,然后带到自己单位,在工作的间隙洗好、熨好,星期六下午,不管刮风下雨,都要赶回家,看一看体弱多病的公婆,临走时,还要再三叮嘱我们要保重身体,不要操持家务,有什么事,等她回来在办。我们俩摊上这样的好媳妇,也着实让我们俩受感动,我就和她妈商量着,能做的活,我们去做,决不留给媳妇。可我们毕竟年纪大,有些时候,力不从心,所以常常是景利星期天一回到家中,便开始了家务大清理,扫院子,抹桌子,置备生活用品,忙得不亦乐乎。我和她妈心疼,就说“歇歇吧,利,刚到家,别累着了自己”。她总是抿嘴一笑,说:“不妨事,年轻人,身子骨硬着呢”。
家庭的和谐,也使儿女们在事业上有了很大进步。儿子鉴宝,后从航修厂小学调至石人山管理处,景利也由原来的工作单位调到县聋哑学校。这样我们一家人总算回到了一起。自从景利调回来以后,我们二老可有多了几层福份。每天早上,都是媳妇起的最早,烧好茶,端到床上,然后洗菜做饭。天天如此,年年如此,我和她妈就再也没有进过厨房。有时候,想想进我们家门时的委屈,总想做点什么,弥补一下我们内心的歉疚,但也总是没有机会。
92年5月,媳妇生小孩,机会来了。我和她妈商量着,要好好伺候伺候俺的孝顺媳妇。我们尽最大的努力,帮儿媳做事,烹茶送水,洗刷尿布。有一次,景利激动地对她妈说:“妈,你们身体不好,还把我照顾的这样周到,我心里真过意不去”。她妈听了,哈哈一笑,说:“咱这不是相互的?我对你好,你对我和你爸也好,这是两好呀”。婆媳二人谈着话,开心的笑了,笑声荡漾在我们温馨的家园。
景利不仅孝敬公婆,而且与哥嫂的关系搞得也很融洽,哥哥原在乡里石坡头小学任教,后来调到张店学校后,就和我们一起吃住,哥哥的儿子张培也来县城上小学了,我们家就又多了两口人,这么老少三代共十口人的大家庭,吃饭,洗衣全凭景利一个人,她和往日一样,默默无闻,任劳任怨,连一句抱怨的话都没有。她哥哥看在眼里,感动在心里,常常在她妈妈面前说:“弟媳心眼好”。后来,嫂子和侄女也来到了县城。我们一家人恩恩爱爱,和和睦睦。有活争着干,吃饭让着吃,在我们这个家庭校园里洋溢着和乐的气氛。后来,大儿子盖房子,景利就把原打算做家具的板材都拿出来做门做窗,并还开导我和她妈说:“大哥暂时有困难,我们不帮忙谁来帮?”就这样工作间隙里,她跑前跑后,出钱出力,终于哥哥盖起了一所新房子,帮哥哥在城里安了新家。
这就是我们的家庭,我们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,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,但是我们全家人遵纪守法,互敬互爱,积极进取、爱岗敬业、乐于助人,家庭和睦、温馨,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