良好家风代代传—彭丙辛家庭
发布时间:2016-10-17 浏览次数:
我叫彭丙辛,家住平顶山市新城区全家30口人,四世同堂。38年前,父亲因病去世,但他临终时嘱咐“孝老爱亲,爱党爱国”八个字已成为我家几代人的家风。今天,我也晒晒我家的“家风”,与大家互相交流。
父亲生前秉性耿直、克己奉公、爱党爱国、热爱社会主义,连续担任大小队干部二十多年,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,从不谋取私利,一尘不染,两袖清风。老人家尽管不识字,没入党,但是,对党和毛主席无限忠诚,毛主席语录能背诵几十条。父亲当年的言谈举止,群众有口皆碑。与此同时,对家属的要求更加严格。我有兄妹四人,我为长子,父亲严格要求我听党话,跟党走,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。如我5岁时,在街上捡到一根甘蔗,被父亲发现后立即令我送回原处。又如我10岁时,父亲在昭平台水库做工,趁学校放暑假时间,带着我步行一百余里地到那里的工地附近拾麦,让我冒着炎热天气,体验生活的不易。在那个年代,一家人全靠挣工分吃饭,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劳动,可是无论家庭生活多么艰苦,父母亲总是精打细算,省吃俭用,挤出有限资金供我们兄妹四人安心学习。当年父亲的一言一行时刻鞭策激励我们奋发向上,有所作为。我由衷地感到父亲是我最好的启蒙老师,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。父亲留给我的精神财富最珍贵。
1974年的春季,正当我高中毕业,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,满怀激情回乡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”时,父亲突然病倒在床。为了确保父亲能连续用药,我几乎跑遍亲友求助帮忙解决药品问题。刚满17岁的二弟主动弃学,参加劳动与我一道共度难关。尽管如此,仍未能挽救父亲的生命,父亲去世后,我和二弟义无反顾地协助母亲担当起家庭重任。我们同心协力,艰苦奋斗,苦干5年时间,使家庭很快出现了转机。农村实行土地“大包干”生产责任制后,为便于生产劳动和家庭生活,根据母亲意愿,我们兄弟分家居住。但分家不分心,我们每月按数付给母亲赡养费。平时,母亲与儿子之间、儿媳之间、妯娌之间以及兄弟和兄妹之间,都能做到互敬互爱,互相帮助、互谅互让。尤其每逢“三秋”“三夏”大忙季节,家庭主要成员都能争先恐后,起早贪黑,全力以赴抢收抢打。不少人说:“您家真像一个小型生产队”。
值得称赞的是,老母不仅勤劳善良,而且通情达理。1983年3月,在分门另住时,母亲反复告诫我:“娘身体健康,不要过多操心,你岳母年岁已大,离不开人伺候,一个亲生儿子又远在台湾,顾不了他娘,你现在就把老人家接到一块生活,人都有两层父母”。我和爱人听从母亲安排,及时将岳母接到一起生活。自1983年至1996年,我们和岳母一起生活长达14年之久,其间,老爱小,小孝老,和和睦睦,幸福快乐。爱人尽管是老人家的养女,但其孝顺程度非同一般,不是亲生胜似亲生。老人家一直活到89岁无病而终。1996年冬季,内兄从台湾回家奔丧,紧紧握着我们夫妇二人的手,动情的说:“妹夫妹妹为哥行孝,辛苦了,如此深情厚谊我当尽力回报”。
一份耕耘,一份收获。几十年来所形成的良好家风给全家带来了祥和、快乐和幸福。我与爱人在孝老爱幼方面的举动赢得了弟弟妹妹理解、信任和支持。特别是在赡养母亲的问题上,都能切实做到争着尽孝道。2005年,母亲患脑血栓住院期间,我们兄妹四人争着出钱,轮流陪护。母亲不识字,出院后仍需长期用药巩固治疗,不知道如何配制药物,我们兄妹争相轮流购买药品,按说明分包配置后亲手交于母亲服用。近三年来母亲因年近八旬,还有高血压、血栓等疾病,晚上怕出意外,我和二弟、妹妹坚持轮流在夜间陪伴母亲,确保不出任何问题。三弟在北京工作,无论工作多忙,每年总要坚持回家两次陪伴母亲,临走时,还给母亲留足生活费,确保母亲衣食无忧。
我们孝老爱小的良好家风,得到了近亲族邻的一致好评。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,儿子儿媳多次向我发出誓言:“爸,您对俺爷奶啥样,俺一定会对您啥样”。
我深信,“孝老爱小”的良好家风,在我的家庭、在我们的社会一定会代代传承,发扬光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