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生与书为伴—郭旭峰家庭
发布时间:2016-10-10 浏览次数:
我是国网河南郏县供电公司的一名员工,妻子杨明在我县新世纪学校工作,女儿是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一名在校大学生。我的父母皆是退休老教师。多年来,我们崇尚那些充满浓郁书香的门第,敬佩那些充满读书氛围的家庭,也为实现自己的读书目标而做着不懈的努力。因此,读书成为我们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,书香,成为我们不断朝向幸福迈进的推动剂。
妻子因为职业的关系,一生与书为伴。她常说,教师不读书,不更新知识,学生何求知;身负教书育人、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都“不读书”了,还怎么要求学生养成求知的欲望和习惯呢?她读书不是应付明天的课,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,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找到了快乐。她多次获得市县优质课、优秀教师、优秀班主任等光荣称号,并于2014年被提拔为郏县新世纪学校副校长。可以说,是读书给了她工作的方法和责任感,给了她前进的动力和自信,使她在教育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女儿从小就喜欢美术和文字,自幼跟随讲授美术的姑姑学画画儿,后来渐渐学会阅读,慢慢的能给自己画的画讲解,到了上小学能用手中的笔给画配上说明文字,制作成连环画的形式,在班里广为流传。2015年,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艺术系环境艺术专业,是书籍让她插上了理想的翅膀。
我由于受父母的影响,童年时代就对书情有独钟。读小学时,由于课外读物稀缺,就省下零花钱买下300多本连环画,夜晚还在被窝里反复看。初中时代,我的读书视野开阔起来,除阅读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之外,《星星诗刊》《奔流》《时代青年》等杂志是我课外必读杂志。我倡导成立了文学读书社,经常和一批爱读书的同学去附近的紫云山开展读书、评书、习作训练等活动,并办起手抄文学报。1986年,我考取平顶山师范学校(现为平顶山教育学院),每月至少读2本书,光读书笔记就记了10多本。三年里,我的30多首诗作频频在《星星》诗刊、《大河》诗刊和《平顶山日报》等刊物上发表。1992年,我考入许昌教育学院中文系,期间先后有100多篇(首)散文、诗歌发表在《诗刊》《河南农村报》《中国青年报》等刊物上。1995年从许昌教育学院毕业、成为一名电力工人后,读书、写作仍是我的生活常态。无论外出学习还是旅游,只要遇到好的书籍,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买回来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目前,我是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、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,散文集《此时此地》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。2015年7月1日《平顶山晚报》对我的读书情况做了专题报道。
“通过多年的买书、读书,我的书柜已由当初的两组发展到现在的12组,藏书1500多册,涉及现代文学、古典文学、哲学、美术等。书房现有面积四十平米,宽敞明亮,是我们一家人引以为豪的地方,也是我们一生的精神乐园。